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化动态 >> 正文

面向2020年的校园信息化怎么做?听听主任们怎么说

作者: 时间:2019-07-02 点击数:

在2018年10月24日举行的“2018中国高校CIO论坛”开放论坛中,山东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葛连升、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刘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侯孟书、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处处长杜军,围绕“面向2020年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这一话题,就信息化在高校的地位以及信息化如何服务学校教学管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下内容根据各位主任的发言整理。

葛连升: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库

山东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葛连升

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体现为,建立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同时还需要两个基础支撑,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山东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信息化的建设原则——五个导向,分别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标准导向和绩效导向,明确了师生是信息化的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

教育信息化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从国外高校取经,没有与国内的现实情况结合,实际上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进程,但我国仍处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交织的状态。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数据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化架构。

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库,近一年多以来,我们一直在建设山东大学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库,通过开放的数据平台从数据库中进行数据交换。数据标准体系与支撑环境共同构成了数据中心,也就是全域数据库。在全域数据库与统一身份认证、即时通讯平台系统等支撑层的基础上,建立了网上服务大厅。最终通过全域数据库、网上服务大厅、校园E站与学院信息系统等共同构成了山东大学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多个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业务进行了重构,实现了学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

陈文智:打造信息化有机生态体系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

关于信息化在高校的战略地位,领导的意志和各部门的认同非常重要。我认为信息化要以服务师生为本,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更好地支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双一流”建设工作,实现信息化从传统的支撑保障逐渐向引领驱动方向转变。

在我接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网上浙大”。“网上浙大”采用“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基础,力求建设浙江大学新式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和治理能力。“网上浙大”包括信息发布空间、在线教育空间、学术资源空间、网上办事空间、个人信息空间五大空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在如此背景下,我一直在思考“网上浙大”要达成怎样的建设目标。一方面随着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演变,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5G、IPv6等新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问题。结合浙大的需求,我们提出要建设5G+IPv6+传统的网络模式,建成统一的硬件平台,云中心、存储中心、IP信息中心同厂商合作的模式来建设。

2018年4月,浙大联合阿里巴巴共同发起成立了智云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希望通过把运营商、软件开发商、设计商以及高校集合在一起,实现产学研政一体化,共建有机生态体系。9月21日,我们发布了一项创新成果,基于阿里云“飞天”底座,钉钉作为平台和入口打造了“浙大大学APP”。我们希望把浙大对于教育的理解、理念与使用场景结合起来,通过有序引入信息化相关技术,把顶层设计做好,创造一个共享平台。

信息化2.0的主要宗旨是能够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面向全浙江打造一个绿色、专有的教学云或科研云平台,力求给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治理参考方案。

李艳丽:为信息化提供良好土壤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

面对2020年谈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高校信息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高校信息化的责任无论是引领、变革驱动还是服务支撑保障,我认为首先应考虑信息化怎样落地的问题。

第一,在整体规划上,信息化的业务高度交叉,所有的工作不能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如何和业务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合作机制是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二,很多高校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人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基于高校的体制与薪资待遇,技术人员无论是在技术发展还是未来职业发展方面,都会面临很多瓶颈和问题,如何解决以上矛盾也较为急迫。第三,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因人员不足更多的需要通过外包完成,需要建立怎样的合作模式,才能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需要进一步的考虑。

面对以上问题,人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信息技术中心,并没有单独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学校采用的模式是全校所有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全部统筹到信息技术中心,包括每年的规划评审、经费划拨等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实施规范,进一步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在执行层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是百花齐放,信息技术中心为每个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技术服务、软硬件环境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针对人员问题,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担任组长,从校领导层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在薪资体系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弹性空间,解决了人员待遇的问题。

从信息中心的角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形成全校一盘棋,所有的共享互通才能形成。第二,数据,数据是所有信息工作的基础,是从管理支持到决策支持转变的重要抓手。第三,智能,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侯孟书:建设“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校园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侯孟书

围绕电子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如何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校园,学校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无处不在的网络、方便快捷的应用系统与随时随地的学习。

实际上,信息化在1.0向2.0转型的过程中,由过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当下对数据和服务的重视。根据这样的规划,首先,我们调整了业务部门,新成立了数据业务部和运维部。数据业务部主要围绕学校的应用为学校提供数据服务,用户服务部围绕信息化的服务如何让师生满意来开展工作;二是数据治理,原有的业务系统大多都是各单位自建,电子科技大学实际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院,每个业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信息中心将网上办事大厅作为一个抓手,把业务系统按照“二八原理”进行了重新划分并抽取到网上办事大厅。围绕网上办事大厅,主要搭建了基础数据库,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业务服务做支撑;三是校区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原来的无线主要在公共区域,现在要覆盖到学校其他各处。

刘峰:信息化建设理念是第一位

 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刘峰

信息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观念,所有领导班子必须要树立信息化的观念。第二,机制,目前的信网中心不是职能部门,只是作为一个技术支撑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网中心的定位问题需要解决。我一直在思考天津大学信网中心的工作,我们建设了20多年的应用系统,“数据孤岛”问题在天津大学并不存在,学校的数据一直都掌握在信网中心。

借助新校区的建设东风,我们完成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完成后直接投入使用,目前完成了三云——云计算、云平台、云桌面的建设。下一步信网中心怎么办?信网中心的含金量体现在哪儿?信息化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在教育变革中以上问题都是信网中心需要思考的重点。

杜军:向信息化建设要效益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处处长杜军

作为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在瓶颈和定位两个方面。近几年来,国家、地方、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信息化目前面临着效益与效率的问题。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未来办学对信息化的评价都将归结为效益问题。信息化的效益与效率也将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合面向2020年信息化的主题,如何真正体现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我有以下三点思考:第一,信息化部门主导力问题。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部门,一定要掌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局面,通过将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领导的认可力、影响力运用到信息化整体建设过程中,真正去掌控信息化的建设局面,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信息化建设切入点问题。面对新的业务系统建设模式,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基本已经过时,信息化部门面临的问题是“常年在建设,需求总在变,迟迟不上线”。如何破解这样一个局面,信息化部门应去打造一个包括角色权限、数据交换共享、流程业务等内容的IT主体平台,并且将这些平台的功能弱化、将业务主线强化,从而使业务部门的需求都在信息化部门的主导下来推动和进行,以统一服务的方式展示呈现。通过搭建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统一提供应用服务,不断推进流程再造,优化原有成套的管理信息系统接入信息服务系统的传统模式。第三,如何解决学校应用业务从“什么都有”到“什么都好”的问题。信息化建设要考虑为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充分重视各个层面的需求,从学校、业务部门、师生三个层面考虑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为师生和学校提供真正好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服务,才能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和学校的管理服务效率,从而提升办学效益。

(本文根据“2018中国高校CIO论坛”开放论坛中专家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杨燕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 汉江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图书馆网络中心2楼